碳汇门户网
首页 市场分析 现状与路径:高校如何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现状与路径:高校如何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在危机来临或者机会闪现的时候,人们总是希望通过高校去一窥未来的趋势和寻求创新的力量。对企业运营如是,对技术创新如是,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同样如是…… 碳中和行动是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性策略,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重要路径之一。 大学对碳中和行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人才支持、智力驱动、价…

在危机来临或者机会闪现的时候,人们总是希望通过高校去一窥未来的趋势和寻求创新的力量。对企业运营如是,对技术创新如是,对“双碳”目标的实现同样如是……

碳中和行动是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性策略,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重要路径之一。

大学对碳中和行动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科技创新、人才支持、智力驱动、价值引领等方面。在全球各类教育系统中,大学是最早将“碳中和”纳入办学理念、评价指标和校园行动的。

在实现碳中和的愿景指引下,各国大学通过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校园行动、学生实践活动、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为落实碳中和行动提供智力保障,在世界各地创造碳中和的大学和社区,推动碳中和转型进程以及实现零碳未来。

面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需求,我国高等教育应切实承担起服务国家“双碳”战略目标的社会责任,将“双碳”行动纳入行动框架,围绕“双碳”开展卓有成效的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决策咨询、国际合作等,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协同采取行动推动碳中和转型进程。

01 主要现状

1. 服务“双碳”战略行动的广度和深度不足

2020年我国宣布双碳目标以来,我国高校通过成立碳中和联盟、签署行动宣言、成立研究院(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制定碳中和规划等形式行动起来。

统计显示,2020年至2022年2月,北京大学、沈阳工业大学、东南大学、郑州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20余所大学陆续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开展碳中和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政策研究、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等。

然而,较之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要求以及艰巨的碳中和任务,我国高校服务“双碳”战略行动的广度和深度不足,“双碳”整体行动参与度低。

一些高校对“双碳”相关工作重点、实施步骤并不清晰;未能很好地将教育规划、人才培养、校园管理、科学研究等与“双碳”有机结合。部分省市在碳中和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建设、行动规划、零碳校园试点建设等方面仍然缺少实质性支持。缺乏具体执行标准且无法问责的志愿协定,难以促进更大范围的高校参与“双碳”行动。

出现上述问题的本质原因在于,高等教育系统尚未把“双碳”行动与我国经济社会全面转型所需要的高等教育转型变革真正联系起来。

2. 尚未构建起系统完善的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缺少一流的碳中和相关学科建设,大部分高校碳中和领域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等仍处在论证阶段。我国高水平大学应致力于培养引领可持续发展事业的拔尖人才,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课程数量、教育质量以及学生主导的可持续发展旗舰项目等,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一些高校组织多学科的骨干教师共同开设了碳中和通识课程,但人才培养规模比较小、学生参与度较低。如果高校提供的相关教育和培训范围过小,将无法使更多毕业生具备低碳转型过程中所需的岗位关键技能。

很多大学倾向在不改变既有制度安排前提下完成新任务,而非运用可持续发展目标系统规划自己所做的事情。如果在某段时期只针对某个可持续发展问题采取措施,会导致大学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变得支离破碎、缺乏效率。

例如,很多高校仅仅把可持续发展教育、“双碳”行动与环境相关的专业与课程建设结合,未能从联合国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出发,深刻审思大学如何全面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传承与创新等职能服务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3. 基础研究薄弱、科技创新转化率低

科技创新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推动力,其中节能技术实现少碳、新能源技术实现零碳、CCUS(即碳捕获、碳利用与碳封存)技术实现负碳。科技创新依托两个关键因素,即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

在基础研究领域,2020年以来,我国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的“双碳”基础研究成果呈指数式增长,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优势企业“双碳”理念、设备与技术优势、创新行动等已经领先于大学,大量“双碳”研究报告由企业、智库、咨询公司发布并通过强大的社会网络、新兴媒体等渠道快速传播,而大学的学者们秉承着严格规范性的知识创新成果仍徘徊在一流期刊较为缓慢的发表流程中。

在技术创新方面,由于我国“双碳”科技创新人才保障不足,碳中和科技创新相关的重大关键技术、前瞻性技术以及相关公益性技术研究薄弱,技术成果的推广、转移及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

上述问题表明,大学未能真正成为“双碳”科技革命的关键引领者,亟需构建起碳中和科技创新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

02 路径与策略

1. 创建可持续发展导向的大学

各地应大力推动高校创建可持续发展型大学,通过数字化、智能技术加快碳中和校园建设,将校园碳中和建设与人才培养密切结合,发挥示范作用带动区域“双碳”转型进程。

为实现校园碳中和,大学可规划并实施的主要工作包括:碳中和承诺→温室气体减排→抵消剩余排放量→碳中和宣告。碳中和承诺包括碳中和达成时间表、设置减排目标、制定相应的措施和策略。校园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包括实施碳足迹管理计划,监测碳减排计划,确认抵消所需要的经核证的减排量。

鼓励高校制定校园碳中和行动方案,综合衡量高校在可持续发展各领域尤其是“双碳”目标相关的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社会影响、学科表现、国际合作等取得的进展。我国高等教育可整体公开发布碳中和进展报告,唤起全国乃至全球教育系统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坚实行动。

例如,2021年4月,清华大学发布《清华大学SDG行动报告》,面向社会大众传播可持续发展理念,介绍清华可持续发展大学建设实践。

2. 持续提升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应充分将碳中和理念与实践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形成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实践为一体的多层次、有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体系,吸引更多大学生成为推动“双碳”战略目标实现的主动实践者。鼓励高校优化可持续发展相关专业、交叉学科建设,可突破原有的院系组织形态限制,实现学科融通发展,培养创新型碳中和人才、全球环境治理人才等。

“双碳”战略目标覆盖范围广、领域多,超出了传统学科的知识边界,能够负责解决这些问题的人们不应该再被程序性知识的传统机制所局限。这客观上要求各学科、学院提供与自身学科特色相结合的大量可持续发展教育课程,并使其覆盖广泛的学生群体,拓展学生在组织和社区中设计和运用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的能力。

高校可根据具体主题开展联合教学科目、举办不同院系和项目之间的跨学科活动,实施学生主导的科研实践项目等创新活动。高校教师在相关课程中也需要创新教学方法,通过跨学科实践、行动式学习、多主体参与等措施培养学生跨领域的技能与能力。

3. 实施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

双一流”高校应率先建成一批引领世界碳中和基础研究的顶尖学科;积极参与国际碳中和领域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主导开展建设性的跨国合作;围绕“双碳”目标开展更加深入的技术预见与战略研究,在关键、核心、重大技术方向攻坚克难,通过科技创新形成支撑我国未来低碳发展的竞争优势。

碳达峰碳中和问题的复杂性和迫切性,需要跨领域综合交叉形成科技创新。高校应建设跨学科、综合性、协同性的碳中和科技创新平台和团队。参与构建碳中和产学研全链条创新网络,形成以高校为主体、以项目为基础、各类基金引导、企业和机构参与的碳中和技术转移模式,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应用和共享。

此外,高校还可建设碳中和产教融合联合体,对接地方和企业低碳发展与转型需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地区乃至国家层面的碳中和行动。

我国高校可积极组建碳中和大学联盟和各类重要国际合作平台,通过平台搭建、人才交流、项目合作、技术转移、建立碳中和国际协同创新网络等,分享研究资源和行动经验,展示中国高校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形象,重振可持续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文|康乐,高等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所所长;王欢明,大连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系教授

【版权声明】
1、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使用;
2、文章来自网络,本站编辑发布,不代表碳汇门户网立场,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如本站发布或转载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联系站长修改、删除!联系QQ:540383622;
4、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本文链接: https://www.tanwaihui.com/7713.html
碳汇门户网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碳汇门户网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29274615(姚先生)
13139333945(马先生)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54038362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