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成都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为统领,坚持高质量发展,着力供给端和消费端同步减碳,全方位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从根本上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那么,具体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上成都做了什么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在今日召开的成都市生态文明建设专场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发改委总经济师陈健从6个方面介绍了相关工作。
一是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加快完善“双碳”政策制度体系。市级层面成立了成都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出台了《关于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为引领优化空间产业交通能源结构促进城市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定》,同时配套出台了“四大结构”优化调整行动方案及政策措施,全市碳达峰实施方案和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等8大专项方案正加快编制,着力构建高效协同、系统集成的“1+1+4+8”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
二是优化空间结构,加快构建集约高效的城市空间格局。科学的空间布局是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底层基础,通过推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可以减少通勤时间、提高城市运行效率,用更少的能耗支撑更多的经济社会功能。重点推进TOD项目综合开发,同时补齐公共服务设施短板,今年上半年开工公共服务设施项目141个,建成20个, 获批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减碳还要减少大拆大建,因为水泥、钢铁、建材生产建设过程中碳排放较高,成都市持续实施城市有机更新,今年上半年开工老旧院落改造项目436个,持续打造“金角银边”,让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动建筑绿色低碳发展,将我市民用建筑平均节能率要求提高到72%,今年上半年节能改造既有公共建筑28.7万平方米,全市有111个楼宇获得了全球绿色建筑LEED认证。
三是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是城市可持续发展要破解的重要命题。在大力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的基础上,乘势发展绿色低碳优势产业,今年上半年,光伏产业规模增长80%,动力电池及储能增长92%,全市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实现营业收入增长超过25%。同步推动产业绿色化发展,建立重大产业项目能耗、排放等招引前预评估制度,提前把好项目招引关;同时实施行业精细治理,推进8个重点园区、44个工业集群VOC专项整治。积极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成都已成为国家“无废城市”试点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中心城区厨余(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三期)、万兴环保发电厂(三期)、龙泉驿区150万吨/年建筑废弃物资源一体化示范项目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今年上半年,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4.57%。
四是持续优化交通结构,加快建设高品质绿色运输体系。成都的碳排放结构有一个明显的特征,交通是碳排放的主要领域,其减碳主要是构建“轨道引领、公交优先”市民出行格局,强化“轨道+公交+慢行”融合发展与高效衔接,目前城市轨道运营总里程达到558公里,轨道交通占公共交通分担率超过60%。今年上半年,新开及优化地铁接驳公交线路11条,完成50个地铁站出入口周边50米范围内公交站优化配置,让公交和地铁的换乘更加无缝高效融合。加快打造绿色货运物流体系,稳步推进公水联运、铁水联运,建成成都国际铁路港多式联运项目,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城市。今年上半年,成都国际班列预计开行量超2500列。全面推广节能低碳交通工具,今年上半年,新增新能源汽车7.1万辆、保有量31.1万辆,居非限购城市第1。新建充电桩超2万个(累计建成超8万个),淘汰高排放老旧车超3700辆。
五是持续优化能源结构,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能源生产端是减碳的主战场,着力强化清洁能源供给保障,全力推进骨干电网“蓉耀工程”建设,全市电网安全负荷已提升至1650万千瓦,同时为了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彭州燃气调峰电站、大邑崇州抽水蓄能电站、团结水利枢纽等重大能源项目有序推进,电化学储能应用示范和金堂县整县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进展顺利。着力实施清洁能源替代攻坚,推进15个重点领域电能替代,全市清洁能源占比提升至62.6%。节约是我国基本国策,成都市持续深化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全生命周期提升用能效率,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推进工业园区整体清洁生产审核试点,推动重点行业能效对标,坚决遏制“两高一低”项目盲目发展。
六是持续完善支持机制,加快提升绿色低碳要素保障能力。大力开展低碳零碳负碳关键技术攻关,挂牌运行天府永兴实验室,实施科技治气领域科技研发项目“揭榜挂帅”,建设国家环境保护机动车污染控制与模拟重点实验室(成都基地)、氢能研发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今年上半年,7项技术工艺成功进入国家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成都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启动碳减排票据再贴现专项支持计划,发行全国首单县级碳中和绿色中期票据、全国首批碳中和债,今年上半年,绿色贷款余额5836.2亿元,同比增长34.3%。